民歌鑒賞教學的深度學習探究
【課例2】勞動號子《澧水船夫號子》
視頻欣賞《澧水船夫號子》(高腔部分),在課件的空白處出示問題:
旋律有什么特點?(高亢激越,多反復。)
速度、節(jié)奏進行了怎樣的變化?(速度漸快,節(jié)奏越來越緊湊。)
采用了哪種演唱形式?(一領眾合,眾人以襯詞幫腔合唱。)
你能想象到怎樣的畫面?(船工們齊心協(xié)力與急流險灘作斗爭的場景。)
這一串層層遞進的追問,將學生的注意力緊緊地吸引到了對音樂的欣賞中,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聆聽并展開積極的思考。學生從視頻看到、聽到《澧水船夫號子》高腔部分,聲音高亢激越,采用了一拍對一拍的短領、短和的演唱形式,隨著速度的加快,節(jié)奏也越來越緊湊,歌唱聲到最后近似吶喊。該曲描繪出了船夫們在山高灘險、湍急流短的情況下,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壯觀景象。短小的視頻與指向性明確的追問,將《澧水船夫號子》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及其“高腔”和號子的基本演唱方式等知識都囊括其中,為學生在隨后的欣賞學習中深度感受和理解船夫號子的文化內涵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豐富音樂活動體驗——幫助學生把握民歌之美
音樂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對音樂實踐的突出強調,應貫穿全部音樂教學活動。”[3]“活動和體驗”是深度學習的核心特征,學生要成為學習的主體,就必須有“活動”的機會,通過切身體驗去發(fā)現(xiàn)知識、學習知識并掌握知識。在民歌的鑒賞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在豐富的音樂實踐活動中獲得直接的審美體驗,增進對民歌的了解,提升藝術表現(xiàn)力。
(一)教師帶領下的學生主動活動
深度學習提倡把書本內容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成為推動學生自我發(fā)展的助力。學生的學習不能是其獨自面對靜態(tài)的文字符號,而應該在教師的帶領下進行主動探究和實踐,通過自己的主動活動理解、消化書本上的間接經驗,使其真正成為提升自我素養(yǎng)的養(yǎng)分。例如苗族飛歌《歌唱美麗的家鄉(xiāng)》的教學,筆者并沒有直接告知學生“飛歌”的概念,而是通過有的放矢的教學設計帶領學生一步步去自主探究,感受、把握飛歌的特點:
【課例3】苗族飛歌《歌唱美麗的家鄉(xiāng)》
教師示范演唱《歌唱美麗的家鄉(xiāng)》片段,提問:歌聲有什么特點?
學生:尖、亮、悠長……
教師:剛才我唱的歌曲是一首苗族飛歌,根據老師的演唱你們認為“飛歌”是一種什么樣的歌曲?
學生:傳得很遠的歌曲、唱得響亮的歌曲……
教師:苗族人民能歌善舞,假如你是苗寨的村民,你會用怎樣的歌聲呼喚對面山頭的朋友呢?
學生A:用手放在嘴邊,模仿呼喚的動作“哎——”
教師:剛才這位同學的呼喚,對面山頭的伙伴能聽到嗎?
其他學生:他的聲音還不夠響。
教師:音量再放大一些就夠了嗎?
學生B:音色要再亮一些。
學生C:音調要再高一些。
……
“飛歌”是苗族人民在隔山呼喚中,久而久之形成的一種山歌。所以筆者設計了“呼喚”的體驗活動,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并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來進行主動的探索,這一活動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讓其通過切身的體驗捕捉到了飛歌的屬性特點。這個時候,教師及時給出關于飛歌的文字介紹,學生對其的印象將會非常深刻,相關知識不用死記硬背也能牢牢記住,因為他們已經在活動中體驗并真正地理解了。
(二)教師引導下的師生互動
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教學活動中,師生間的互動非常重要,其是實現(xiàn)深度學習的基本保障。這種互動可以是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也可以是師生共同參與的藝術表現(xiàn)活動。例如在欣賞侗族大歌《夏蟬之歌》時,教師可先給予學生適當?shù)闹笇В髱熒献餮莩枨?,讓學生感受侗族大歌多聲部的織體美和唱腔的自然美;在欣賞江南小調《無錫景》時,為了讓學生了解民歌在流傳的過程中,曲調會發(fā)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從而形成不同變體的這一傳承特征,教師可采用與學生異曲同唱的方式,讓學生在切身的體驗中理解《無錫景》與《探清水河》的同宗關系。良好的師生互動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發(fā)生。
(三)教師組織下的生生互動
精心引導下的生生互動是實現(xiàn)深度學習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其身份相同,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相近,彼此之間更容易溝通并達成共識。高中學生已有較綜合的知識體系、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和理解力,經過小學和初中階段的學習,他們對民歌的基礎知識和相關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應設計豐富多樣的學習任務,組織學生在任務驅動下合作學習、探討交流、實踐創(chuàng)造。教師可以在緊扣民歌大單元學習目標的前提下,構建問題引導,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例如:民歌的地域特點是如何形成的?民歌的美主要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民歌離我們遙遠嗎?我們能為民歌的傳承做些什么?讓學生在任務驅動下產生深度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促成思維習慣、探索能力及知識遷移應用能力的生成和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4]
民歌作為中華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得到強化和重視。如何杜絕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的“淺聽淺唱”,甚至“假聽假唱”?如何讓學生在深度體驗與思考中真實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深度學習及其理念、方法是音樂教師值得去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參考文獻
[1][2]劉月霞,郭華.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yǎng)(理論普及讀本)[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32,10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
[4]王文娟.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高中音樂鑒賞“大單元教學”的實踐策略——以“中國民歌”大單元教學為例[J].新課程評論,202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