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教學論文 > 小學音樂論文 >

音樂欣賞,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作者:江蘇省如皋市外國語學校 黃莎莎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21-12-12   點擊:

  在整個音樂活動中,先有“欣賞”然后才有“表現”,先有“表現”然后才有“創(chuàng)造”。小學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更是開展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的啟蒙階段。正因為如此,充分借助“音樂欣賞”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不僅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還能產生非常深刻的長遠影響。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欣賞能力的重要性體現在哪里?如何構建有效培養(yǎng)的基本策略呢?本文將從自身教學出發(fā),結合教學實踐與課堂思考,對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培養(yǎng)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出自己的一點見解。

  一、明確加強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必要性

  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重要性集中體現在以下“三個有利于”上。

  一是有利于拓展音樂視界。眾所周知,由于藝術性和思想性等方面的特征,有些音樂涉及范圍廣、難度大,學生很難成功地進行學唱。然而,教師可以通過“音樂欣賞”這一途徑,以此引導學生切實感受音樂作品的美妙音律,逐步體悟蘊藏其中的內在意境。不僅如此,音樂欣賞的題材很廣泛,內容很豐富,學生通過“欣賞”所接觸的音樂作品,比起課堂學唱的歌曲要多。如此而為,既可豐富音樂知識,又能拓寬音樂視域。

  二是有利于激發(fā)音樂學趣。音樂欣賞教學活動,不僅有利于學生通過“聽覺感悟+樂器欣賞”獲取音樂的神奇和美妙,而且有利于在“合奏、獨奏”中豐富樂器知識,從而把他們逐步引向樂學音樂的良性發(fā)展之路。

  三是有利于激發(fā)音樂情懷。通過音樂欣賞,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到古今中外不同風格類型的優(yōu)秀作品,并且通過潛移默化的力量,能把一些優(yōu)質音樂元素逐步“植入”精神靈魂之中,從而有效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能力和音樂情懷。

  二、有效構建培養(yǎng)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基本策略

  “教無定法,卻有章法。”教師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可以在學生發(fā)展等實際需要的基礎上,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引,把音樂欣賞體現在教學的方方面面,并且落實到各類活動環(huán)節(jié),從中獲取令人期待的實質性效益。

  1. 善于在“內外互動”中讓學生更“多”欣賞。這里所說的“內外互動”,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基本含義:一是指在用好教材“例子”作品的基礎上,音樂教師要根據實際教學和學生發(fā)展等需要,認真選取教材以外的一些優(yōu)秀的或者具有經典性的音樂作品,適時適量地引入課堂教學活動之中。如《江南style》《荷塘月色》《傲嬌中國》《我的夢在草原》《與夢同行》等時尚元素,還可讓學生推薦一些自己喜歡的流行音樂作品,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此而為,不僅有利于豐富課堂活動內容,而且有利于不斷激發(fā)學生的音樂欣賞與學習情趣。二是指音樂教師借助現代信息這一技術平臺,充分利用“人機互動”的功能優(yōu)勢,在學生的課外活動時區(qū),經常性地播放一些課內或課外的音樂作品,讓喜聞樂聽的音樂旋律和歌詞內容縈繞在他們的耳畔,滋潤著他們的幼小心靈。這樣不僅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而且有利于在潛移默化中收獲“隨風自然潛入夜、潤物有聲且有形”的良好效果,以此帶動更多學生學唱,陶冶情操、豐富情感,逐步提升他們的音樂欣賞能力。

  2. 善于在“視聽結合”中讓學生更“爽”欣賞。真正意義上的“音樂欣賞”,并非單指在日常生活中所說的“聽音樂”,而是涉及很多方面和更大范圍,大體可分為“ 歌曲(戲曲)欣賞”,以及對古今中外幾十種樂器形狀、音色等內容的“樂器欣賞”兩大類型。

  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如果僅僅依靠幾本教學錄音帶、幾樣樂器和教材上的幾幅圖片,難以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正因為如此,教師只有通過全部類型的音樂欣賞,才能做到“傳承與發(fā)揚”之“高大上”。與之不同的是,以多媒體和網絡資源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以“音、像、圖、文、動”和諧一體的先進功能和優(yōu)勢,能有效創(chuàng)設“直觀形象、圖文并茂、音像互動、動靜自如”的視聽效果,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視聽盛宴”——不僅準確生動地表現歌曲體裁、音色和音樂形象,而且有利于通過“視聽結合”的形式,讓學生從中獲得無可替代的“雙重享受”;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更多音樂知識,還有利于提高音樂欣賞的效果。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QQ:3999112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