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器樂在小學的傳播研究——以長沙市岳麓二小為例
在此期間,學校六一兒童節(jié)、家長會都在學校禮堂舉辦,因此竹笛聲部的同學都上臺參加過齊奏表演,另有學校舉行的匯報演出,學生可獨奏也可齊奏。平時班會活動,有特長的學生也可上臺展示自己的特長,這些活動都給學生提供了展示的平臺。每年長沙市中小學三獨比賽也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有就是每年暑假、寒假的考級,對于小升初想考取一個教育資源比較優(yōu)質的學校的孩子,除了努力加強文化的學習,有些孩子就會選擇文化和器樂學習兩手抓,拿到考級高級證書,作為小升初特長生報名的敲門磚,這也是有些家長能讓自己的孩子堅持下來的原因。
3.存在問題及解決策略
通過筆者在學校一年的親身教學實踐,認為有主客觀因素影響了民族器樂在岳麓二小的發(fā)展。
客觀因素,從學校、家長兩方面來分析:(1)家長對于孩子學習民族器樂的意識普遍薄弱,因岳麓二小地處岳麓區(qū)八家灣片區(qū),學生生源普遍為職工子女,還有一部分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很多家長認為只要學好語、數(shù)、外等課程就好,沒必要學習其他的特長;(2)部分家庭沒有經(jīng)濟基礎支撐孩子學習藝術特長;(3)社團多,時間緊,學校每學期開設的社團有二十個之多,且部分社團上課時間重合,導致學生無法抉擇,例如本來想學科學和樂器,但兩個時間相沖突,則只能選其中一科,因此導致民樂生源的減少。
主觀因素,從教師的角度來分析:(1)教師的溝通能力相對來說還需要再加強,有部分教師只是上專業(yè)課,課后缺乏與家長的溝通,任何樂器的學習都有學生、家長、老師三方面的共同協(xié)作,教師在課堂上盡心教學,學生認真聽課,家長在家監(jiān)督練習,三者缺一不可;(2)學生有些比較調皮,而教師沒有相應的解決辦法;(3)應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相應的調整教學曲目,使學生感興趣且樂于學習。
通過對岳麓二小傳播民樂現(xiàn)狀分析可知,如需更好地在校園傳播民樂,或是打造民樂為特色的校園,還需學校、教師、家長三方合作。(1)學校適當調整同一時段社團數(shù)量,多為學生提供展示平臺;(2)家長不僅要提高對于素質教育的認識,還要及時反饋學生在家練習情況,配合學校、教師的教學工作;(3)教師課中要根據(jù)學生因材施教,課后要加強溝通能力;此三點缺一不可。
4.對民樂傳播的幾點思考
某些時候作為一種社會事實的音樂活動能夠對聽眾產(chǎn)生影響,特別是在歷史上常常能觀察到某種樂器或某種音樂與制度或社會祭祀有關。[3]而音樂同時又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能夠對人產(chǎn)生影響。人類的音樂傳播歷經(jīng)幾千年,隨著時代文明的進步和科技手段的發(fā)展,傳播媒介和傳播技術也在不斷地更新和豐富,音樂在社會中的呈現(xiàn)更加多元化,而學校也是社會的一部分。
岳麓二小的民族樂器進校園即屬于音樂傳播的基本模式之一,教師作為音樂傳播者,將音樂信息即我們的民族音樂傳播于學生,也即音樂的受傳者,而音樂受傳者接受音樂,隨之以相應的方式發(fā)出反饋信息給音樂傳播者,音樂傳播者再據(jù)此作出調整。正因為有這種傳播活動,音樂風格和音樂藝術作品才得以保存下來,不管是民間藝人的口口相傳還是現(xiàn)在課堂音樂教學,都屬于音樂傳播的形式,也可以說是“群體接力傳播”。音樂得以保存下來,究其原因在于其傳、受雙方所處的文化背景相似。
作為專業(yè)的音樂教師,在面對學生即受眾時,我們不僅要傳播專業(yè)的民族器樂演奏知識和演奏音樂藝術作品,更要帶領他們了解中華民族璀璨的傳統(tǒng)文化,增加學生對于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知覺力、美的鑒賞力、美的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造力。提高學生們對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做一位了解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公民。
三、結論
音樂能夠流傳的關鍵在于音樂傳播,通過傳播拓展了其空間的寬度,是其能夠被傳承與再創(chuàng)作的基礎。在音樂傳播多元化理念的今天,筆者認為將民族器樂教育放在整個社會學的指導下作為提升素質教育的一個途徑,使學生通過民族器樂的學習,更好地了解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感悟人生,提升學生的鑒賞力、想象力、感受力、審美力、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造力,初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成為一個情趣高雅脫離低級趣味的人,從而能夠詩意地生活,進而加深和提高對本國的文化自覺及文化自信,[4]這應是我們小學民族器樂教育傳播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