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西洋樂器介紹
德國小提琴學派
1650年以前,德國小提琴演奏藝術基本上是走意大利人的路。1700年左右,德國作曲家寫的小提琴作品使用了比意大利人還要難的技巧,特別是在使用和弦、特殊調弦法,以及某些描寫性的演奏效果方面。小提琴已經發(fā)展為一種技巧性很高的樂器。J.S.巴赫的6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和組曲,對演奏者提出了極為嚴格的要求。1756年L.莫扎特(W.A.莫扎特之父)寫的《小提琴教程》是德國小提琴發(fā)展的總結。1831年,德國著名的小提琴家施波爾完成了他的《小提琴教程》。F.達維德(1810~1873)在1843年萊比錫音樂學院開辦時是小提琴系的負責人,他是一位善于啟發(fā)、激勵學生上進的教師,在他的努力下,使萊比錫音樂學院成為19世紀中葉的小提琴學習中心。達維德編訂過許多古典作品,對豐富曲目作出了貢獻。著名的演奏家J.約阿希姆的歷史功績,在于把非凡的演奏技巧用來忠實地再現(xiàn)作品的音樂內涵。巴赫的6首無伴奏奏鳴曲和組曲,就是由于他的演奏,被現(xiàn)代小提琴家們公認是小提琴復調音樂作品的高峰。他的另一歷史功績是培養(yǎng)出一大批優(yōu)秀學生,20世紀初優(yōu)秀的小提琴教育家L.奧爾就是其中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約阿希姆的最后一名學生A.魏登堡,納粹德國迫害猶太人時,他逃亡中國,旅居上海,并在國立上海音樂??茖W校教授小提琴與室內樂。
法比小提琴學派
1782年維奧蒂第1次來到法國,在他的訓練和影響下,法國的P.巴約、P.羅德和R.克魯采共同創(chuàng)立了法國小提琴學派。1795年巴黎音樂學院成立,它成為年輕的小提琴家們向往的學府,目前世界各地的小提琴教學,幾乎都采用J.-F.馬扎斯(1782~1849)、克魯采、羅德、P.加維涅等小提琴家的練習曲來訓練學生,其中尤以克魯采的《四十二首練習曲》為公認的優(yōu)秀之作。19世紀中葉以后,法國的小提琴演奏學派對世界小提琴演奏藝術產生了很大影響。H.維尼亞夫斯基、P.de薩拉薩特、F.克賴斯勒是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波蘭小提琴家維尼亞夫斯基畢業(yè)于巴黎音樂學院。他在繼承法國學派的演奏風格上,增加了浪漫派色彩。法國小提琴學派強調聲音的華麗,有許多手腕的運弓動作,這給他演奏連頓弓帶來了困難,后來他終于發(fā)現(xiàn)通過使用整個手臂的動作順利地掌握這種連頓弓法。1862年維尼亞夫斯基把他的演奏技巧帶到了俄國,為以后出現(xiàn)的俄羅斯演奏學派的寬廣發(fā)展,打下了基礎。出生于西班牙的薩拉薩特,是法國音樂學院培養(yǎng)出來的優(yōu)秀演奏家之一,他的演奏以音色甜美、純凈而著稱。他使用的揉音幅度更寬,他的音準,特別在高音區(qū)非常出色,技巧輝煌而流暢。他寫的《吉卜賽之歌》、《卡門幻想曲》很有創(chuàng)造性,技術上難度很大。奧地利人克賴斯勒1887年畢業(yè)于巴黎音樂學院,他有著瀟灑自如的演奏風格,從不炫耀技巧,運弓優(yōu)雅,樂句處理得十分巧妙,富于節(jié)奏的活力??速囁估绽^承和發(fā)展了維尼亞夫斯基的揉音技巧,使他獲得了無與倫比的音色變化。他的弓法和指法都很有個性。
在小提琴演奏史上有法比學派這一名稱,是因為這兩個學派不僅在形成時間上相距不遠,而且又都受維奧蒂的影響。比利時小提琴學派的奠基人C.-A.de貝里奧的老師是維奧蒂的學生,貝里奧也在巴黎音樂學院學習過。他把帕格尼尼的輝煌技巧和法國的優(yōu)雅風格結合在一起,從而把古典的法國演奏學派現(xiàn)代化了。貝里奧不是法國學派的直系門徒,他能突破傳統(tǒng),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浪漫主義的法比學派。貝里奧的學生H.維厄唐對比利時學派有很大影響。他在小提琴演奏史上的巨大貢獻是發(fā)揮了小提琴在交響樂中的獨奏地位。他的《第四小提琴協(xié)奏曲》(d小調,約1850)是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作品,H.柏遼茲稱它是一首有著獨奏小提琴聲部的壯麗的交響曲。E.伊薩伊是維厄唐的學生,他演奏熱情而充滿活力,威嚴而又優(yōu)美,富于詩意,他使用更為強烈的揉音。法比學派人才輩出,影響深遠,其代表人物除上面提到的之外,還有J.蒂博以及現(xiàn)在仍活躍在世界樂壇上的Y.梅紐因。
俄羅斯、蘇聯(lián)小提琴學派
L.奧爾在圣彼得堡音樂學院近50年的教學,使他成為20世紀初著名的小提琴教授。J.海費茨、M.埃爾曼、N.米爾斯坦、E.津巴利斯特等世界第一流小提琴家都出自他的門下。奧爾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充分發(fā)揮其潛在能力。他的《我的小提琴演奏教學法》一書,闡述了他的教學思想和美學觀點,例如音樂第一,技術第二;不同時代有不同的音樂等等。奧爾對俄羅斯小提琴學派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不過,早在奧爾之前維厄唐和維尼亞夫斯基等曾長期在俄國教學和演奏,可以說俄羅斯學派是在法比學派的基礎上自然地、歷史地形成,而不是某個人的創(chuàng)造和建樹。海費茨是圣彼得堡音樂學院的學生,他有著火熱的感情,鋼鐵般的控制力,驚人的技巧和強烈個性。他所使用的快速揉音、表情性的換把滑音、強烈的運弓起奏、比較快速的樂曲處理等,這一切都是他那強烈的音樂個性的自然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