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戲曲曲藝 > 越劇 >

越劇音樂歷史沿革(二)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四工調〕時期〔1923年~1942年〕

1923年,女子科班產生。30年代,女子越劇大量興起,男班逐漸衰落,男女混演也逐漸為女班代替。女班唱腔繼承的是男班藝人演唱的北調〔清篤〕和〔絲弦正調〕,由于男女聲區(qū)不同,男班原1=D的調高不能適用于女班,經(jīng)琴師王春榮模仿徽班〔西皮〕的定弦〔工尺譜為四工二音,故稱〔四工調〕,并將〔西皮〕過門稍作改動而沿用。從此就進入了〔四工調〕時期。1923年,以施銀花為代表的女科班開始演出后,在唱腔方面得到琴師王春榮的很大幫助,其對施銀花悉心傳授曲調、唱法,糾正咬字等。1926年春,施銀花等到嘉興寄園演出時,男演員琴素娥等多人加入女科班,琴素娥工花旦,曾飾演李秀英、王蘭英、蘇三等主要角色,其唱腔很有特色,尤擅圓滑的花腔及托腔。施銀花在琴素娥唱腔的基礎上,根據(jù)女生特點及本人噪音條件加以革新,逐步創(chuàng)造出適用于女聲的基本曲調〔四工腔〕,在實踐中被各女班普遍接受。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wǎng)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